全年目录文章

    日本问题研究2017 Vol.31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战后日本人公私观的变迁
    王猛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1): 1-9.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1.001
    摘要745)      PDF(pc) (1018KB)(412)    收藏
    战后日本人的公私观经历了三次变迁。战后初期,随着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天皇制及家族制度的解体、“灭私奉公”观念的淡化、以及自由民主人权意识的上升,私的立场得到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时期,现代化的企业组织成为日本新兴的共同体,日本传统的主从关系支配下的拟家族式的序列等级制,以及 “恩情”与“奉公”的伦理融入企业制度中,日本人的奉公对象普遍指向企业,公的意识高涨。泡沫经济破灭后,终身雇佣制的传统企业经营模式受到冲击,个人能力主义上升,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弱化,重视家庭及个人之私的趋势抬头。与此同时,对爱国心的强调、以及在国家之公与个人之私之间构筑社会公共层面的呼声,体现了日本人公私意识的新动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 和辻哲郎“风土论”与“伦理学”内在关系探析
    耿子洁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1): 10-15.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1.002
    摘要857)      PDF(pc) (1004KB)(635)    收藏
    和辻哲郎(1889年-1960年)是日本著名的伦理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其核心思想有两个重要分支:风土论和伦理学。《作为人间学的伦理学》(1934年)与《风土——人间学的考察》(1935年)的最终出版,标志着和辻哲郎思想的初步形成。风土论与伦理学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早期风土论的相关论述中,和辻哲郎的核心哲学结构仍停留在“意向性结构”,直到在伦理学领域逐步确立自己独特的“间柄”结构,完成了从意向性结构到间柄结构的转向,他才完成了自己对风土论的修改。但是风土论与伦理学面临着许多质疑,笔者认为,如果说风土论是以伦理学为方法论来对世界各民族及其文化进行理解的产物,那么风土论的问题就反映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伦理学中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日本近现代宗教团体立法沿革及理念的变迁
    黄晓林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1): 16-22.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1.003
    摘要683)      PDF(pc) (999KB)(542)    收藏
    日本近现代宗教团体法自明治政府的神道国教化政策开始,经历了明治宪法、宗教团体法、日本宪法、宗教法人法的制定与修改,迄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立法理念经历了重大变迁:信仰自由权利不断扩大,政府排斥、压制宗教的权力逐渐缩小,最终确立了信教自由、政教分离、圣俗分离的理念。这一变迁是宗教事务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日本对压制信教自由政策给个人、社会所带来的痛苦的反思,代表了社会文化、人类精神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日女大学生就业、婚育及家庭意识比较研究
    崔迎春1,普书贞1,张哲晰2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1): 23-33.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1.004
    摘要941)      PDF(pc) (5008KB)(917)    收藏
    通过在中日两国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中日两国女大学生的未来理想生活模式、就业、婚育及家庭意识做了实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日本女大学生对未来理想生活模式的看法虽然呈现多样化发展,但她们不认为应该像男性那样为承担养家责任而就业,同时在分担家务及育儿劳动方面,男性仅仅作为女性协助的意识也没有改变。而中国女大学生作为社会职业角色的责任感较强,在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性别平等意识高于日本女大学生,但她们仍重视自己未来作为母亲的角色,在工作与育儿产生矛盾时,选择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5. 日本公民馆社会功能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丁诺舟,张敏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1): 34-40.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1.005
    摘要698)      PDF(pc) (1002KB)(489)    收藏
    公民馆是极具日本特色的社会教育、社会福利机构。在设立之初只承担社会教育功能,发展至今,已成为灾害来临之时的避难场所与防灾训练的中心、居民发展区域自治的主要舞台、传承和塑造地域文化、对外传播区域信息的发信源、与文化、艺术、体育等各团体进行合作的中心环节,发挥着增强区域凝聚力的作用。日本的公民馆敏锐地观察着日本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极力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公民馆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及社会影响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6. “酷日本”——从媒体热词到国家战略
    熊文莉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1): 41-48.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1.006
    摘要598)      PDF(pc) (1022KB)(983)    收藏
    2002年“酷日本”一词开始流行,起初该词只是作为日本现代流行文化的代名词备受瞩目,但是后来“酷日本”逐渐成为彰显日本魅力的符号。在这一过程中,“酷日本”清晰地呈现出了从媒体热词上升到日本国家战略关键词的发展脉络,并且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具体的文化产品到日本的生活方式以至日本人的价值观最终无一不被“酷日本”囊括。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酷日本”逐渐发展成为集拉动日本经济增长、凝聚日本人精神、激发日本民族主义想象为一体的有力手段。“酷日本”现象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进行认真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日本江户时代的基础教育研究
    赵世海1,景华薇2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1): 49-56.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1.007
    摘要645)      PDF(pc) (1005KB)(558)    收藏
    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江户时代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事实上江户时代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的,而且特别重视成人之前的幼儿及青少年教育。江户时代涌现出基础教育发展的势头是在江户时代中后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普通民众日益受到冲击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江户时代的社会稳定需要家庭以及家庭所在地区也要参与到基础教育中,全力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之士。可以说,这是一种官私学堂、家庭、地区三位一体,联合而开放的教育模式。江户时代的基础教育思想非常具有现、当代意识,解读并研究该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8. 战后日本智库的发展及其启示
    刘双喜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1): 57-65.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1.008
    摘要605)      PDF(pc) (1237KB)(464)    收藏
    日本智库虽然较欧美智库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强劲,在经历了开创起步、发展升级和稳中求精三个阶段后,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官方智库、准官方智库、企业智库、民间智库、大学智库等五大类型,具有显著的自身发展特点和独特的组织运营机制,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智库体系,为其他国家智库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9. “人们”的空想与“屯子”的现实——以野川隆小说《前往屯子的人们》等为例
    赵海涛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1): 66-72.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1.009
    摘要666)      PDF(pc) (1017KB)(508)    收藏
    《前往屯子的人们》是日本作家野川隆早期的创作小说,描述了日本调查员在伪满洲国开展合作社工作的情况,尤其是日本人与村民交往的情节在以往研究中多被认为是展现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难见的些许温暖。文章以该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兼顾同时期其他三部作品,结合日伪时期东北开展的兴农合作社的历史事实,重新讨论这部小说中意味深长的“屯子”的现实和“人们”的空想,解析二者在伪满洲国的空间里互相碰撞,在貌似平静的表象下掩盖着的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的实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女性王国”的建构与崩塌——论日本女性杂志《女人艺术》
    李炜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1): 73-80.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1.010
    摘要707)      PDF(pc) (1022KB)(642)    收藏
    《女人艺术》是1928年7月由长谷川时雨创刊的综合文艺杂志,由于从编辑到撰稿人全部为女性而被评论界批判为“女性王国”。这个“女性王国”的建构,不仅为昭和初期的女性作家提供了发表的平台,将林芙美子等一批新人推上文坛,同时也为日本女性在政治及文化领域争取权利提供了言说的舞台,在昭和文学史及昭和女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如若围绕《女人艺术》上登载的评论文章及文学作品等主线透视“女性王国”从建构到崩塌的整个历程,不仅可以从中管窥到昭和初期日本女性的精神诉求及社会追求,同时还能勾勒出当时日本女性主义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日本IT立国战略的推进与成效分析
    李丹琳1,马学礼2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2): 1-9.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2.001
    摘要677)      PDF(pc) (974KB)(386)    收藏
    “IT立国”战略是日本“科技立国”战略在推动具体产业发展方面的集中体现。在多重压力促动下,日本大力推进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社会建设为核心的IT立国战略,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该战略框架。在实施IT立国战略过程中,日本注重从顶层设计、基础设施、社会应用、人才建设等多方面大力推进,并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水平、信息社会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借鉴日本的经验,中国在发展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时,应当形成循序渐进的战略体系,实现创新单元之间的分工与配合,并注重将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与其他战略,特别是标准国际化战略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12. 分配制度、收入差距与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基于日本的经验
    王婉郦1,王厚双2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2): 10-19.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2.002
    摘要604)      PDF(pc) (4158KB)(383)    收藏
    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日本逐步完善了以藏富于民为基础,以稳定就业为核心,以最低工资为保障,以收入倍增为目标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并在再分配过程中,形成了统一均衡的财政制度、直接税主导的税收制度与保险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配套实施分类分级的高额累进制所得税与健全全民性社保体系。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有效供给,日本创造了“一亿国民皆中产”的平等神话,从而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跻身于高收入国家行列。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于正面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加大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启发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论二战时期日本战时军费筹集机制
    庞宝庆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2): 20-29.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2.003
    摘要720)      PDF(pc) (970KB)(548)    收藏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沿用近代以来建立的战时军费筹集体制为侵略战争提供财政支持,形成以临时军事费特别会计为核心的战时军费筹集机制。其主要财源为租税收入、公债收入以及向占领区借款。太平洋战争之前,战时军费筹集主要依靠日本国内金融机构发行公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时军费筹集的主要财源开始转向对占领区的掠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大东亚会议的本质及其对伪满政权的影响
    季泓旭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2): 30-36.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2.004
    摘要577)      PDF(pc) (944KB)(414)    收藏
    大东亚会议是日本为巩固和强化对占领地区的控制于1943年11月初主办的“首脑会议”,是日本操纵下的一场徒具象征意义的检阅。对于伪满洲国来说,在大东亚会议的政治展示背后更具有深刻的内涵,标志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对伪满洲国在其侵略体系中地位的强化与再确认。由此可见,日本精心策划的大东亚会议就是其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加紧强化对各仆从政权的控制而召开,并基本达到预期目的,促使伪满洲国进一步“国防国家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日本功能性限定专利权利要求研究
    毛映红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2): 37-43.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2.005
    摘要551)      PDF(pc) (924KB)(352)    收藏
    在专利权利要求中采用功能性记载,往往存在含义模糊、由字面意义确定的技术范围过大等问题,功能性记载的解释方法也成为各国专利授权、确权程序及侵权诉讼程序中的难点问题。日本自1994年特许法修改之后,包括机械等传统强调在权利要求中采用结构性记载的领域中,都出现了大量采用功能性记载的权利要求,并实际获得了授权。文章对日本功能性限定权利要求的记载要求和解释方法进行研究,试图为中国相关规则的完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泽柳政太郎的“实际教育学”思想述评
    李伟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2): 44-49.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2.006
    摘要568)      PDF(pc) (927KB)(395)    收藏
    泽柳政太郎是日本明治与大正时期新教育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实际教育学”思想的倡导者。他的“实际教育学”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现象以及与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问题。泽柳政太郎的“实际教育学”思想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日本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是日本教育学研究史的宝贵遗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日本教育学研究的历史嬗变与发展走向
    娜仁高娃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2): 50-54.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2.007
    摘要661)      PDF(pc) (910KB)(243)    收藏
    日本教育学研究的发展史,以研究范式为划分标准,大致分为“翻译教育学”“日本教育学”“战后教育学”及“冷战后教育学”四个阶段。但纵观整个日本教育学的研究进程,研究范式的因袭与转换反映了日本教育学研究的一种思考动向,即“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教育学研究的继承性,另一方面却也推动了日本本土教育学的构建历程,使得日本教育学脱离了“欧亚”二元对立的范式陷阱,开始走上独立教育学的构建之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日本地方治理中的公民社会组织参与模式——以自治会为例
    王冰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2): 55-63.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2.008
    摘要626)      PDF(pc) (1117KB)(440)    收藏
    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是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地方治理强调地方分权和地方居民自治背景下的治理体系,地方居民为主体的公民组织是其重要参与者。日本的自治会作为地方社区的基层公民组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分布规模来看都是日本最大的公民组织,是日本地方治理中的重要参与者。同时自治会又具有辅助行政功能的色彩,与市区町村的地方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协调关系是其特色。因此自治会在参与地方治理中表现出了“行政媒介型公民参与模式”的特征。自治会一方面发动地方居民的力量参与地方治理,实现地方居民的主体性参与;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协助地方政府的行政,和地方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而达到影响地方政府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19. 日本典型劳动社会保障智库研究:主要类型与特征分析
    蔡泽昊1,俞贺楠2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2): 64-72.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2.009
    摘要507)      PDF(pc) (1392KB)(466)    收藏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焦点,而率先步入少子高龄化社会的日本,其劳动社会保障智库建设可为中国提供有益参考。分别考察了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劳动社会保障民间智库、官方智库和高校智库的发展演进历程。民间智库通过与公益财团法人结合,得以保持其专业性与财务可持续性;官方智库体现出较显著的整合趋势,由法律赋予其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高校智库在财务可持续性上有天然优势,而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是其主要抓手。日本劳动社会保障智库的特征包括:重视田野调查与数据挖掘,依据智库性质分类治理,智库资金来源多元化,智库影响渠道多层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日本“无缘死”研究中的共同体主义意识形态辨析
    李书琴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2): 73-80.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2.010
    摘要572)      PDF(pc) (956KB)(394)    收藏
    “无缘死”现象经日本NHK电视台传播以后迅速成为日本社会学界关注的热点,其相关研究在近五年来也层出不穷。日本学界将“无缘死”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共同体解体,即包括家庭功能的衰退导致的家庭的解体、雇佣制度变革带来的大规模失业等,日本正迈向个体化时代。从这些研究结论不难看出,日本社会学界并未摆脱共同体主义意识形态预设,依然将共同体看作是稳固、静态、有凝聚力的集团,认为“无缘死”是日本家庭、村落、企业等共同体凝聚功能失效的后果。然而,这一意识形态预设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矛盾,也与日本社会的经验不相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从日本的离岛防御战略看西太平洋的海权博弈
    廉德瑰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3): 1-9.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3.001
    摘要554)      PDF(pc) (1115KB)(816)    收藏
    近来中国海军编队不断进出第一岛链各国际水道和海峡的行动与日美不断举行的夺岛演习,反映了中美日围绕东海和第一岛链控制权的海权博弈现状,这种博弈实质上也是中国与美日围绕西太平洋军事主导权进行的战略竞争。文章从日本离岛防御战略角度分析了这种博弈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分析了该战略围堵中国的战略意义。离岛防御战略反映了日本防御重点由本土防御向离岛防御的转变,更反映了日本为了配合美国的亚太战略与美国一起遏制中国崛起,阻止中国突破第一岛链的战略企图,还反映了日本把防御重点放在西南诸岛的军事部署。离岛防御战略的实质是中美日争夺西太平洋海权的博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22. 离岸平衡理论视角下的日本对华制衡战略及其困境
    张新平,李凌羽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3): 10-19.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3.002
    摘要768)      PDF(pc) (1138KB)(562)    收藏
    离岸平衡手通常凭借其特殊的地缘位置,通过推卸责任、构筑均势等策略对大陆的潜在霸权进行制衡,维持大陆均势,保证和扩大自身的权力。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在安全上对中国遏制意识空前增强,并积极采取行动,形成对华制衡战略。在目前的亚太格局中,日本对华制衡所采取的行动符合离岸平衡手的一般模式,即在美日同盟的框架之下寻求推卸责任;借印度、东盟国家等在地缘上制衡中国,以从中寻求自身安全和权力增长;联合亚太众多国家和地区构筑包围中国的均势同盟。但日本的制衡战略也面临诸多困境,其制衡中国的目标并不能实现。中国应在准确把握其战略本质、充分认识其战略困境的基础上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3. 1919年前后期中日亚洲主义认识的变化
    尹虎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3): 20-26.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3.003
    摘要592)      PDF(pc) (1107KB)(322)    收藏
    1919年前后期,世界迎来了政治体系重组的热潮,亚洲地区民族独立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也出现了新的景象。笔者将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思想家孙中山、李大钊、内田良平、北一辉、宫崎滔天的亚洲主义认识进行探讨,把握亚洲主义理论的变化倾向,阐明当时中日两国亚洲主义认识所处局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与货币政策效果的内在关联 ——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邓美薇1,张季风2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3): 27-35.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3.004
    摘要568)      PDF(pc) (2140KB)(310)    收藏
    从货币政策汇率及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出发,通过构建SVAR模型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生成与货币政策效果的内在关联。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为应对日元升值冲击而施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对日元汇率、出口、产出的影响并不明显,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受阻。但是由于宽松货币政策直接推高了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的迅速提高并没有带动投资以及产出的相应增长,资金良性循环过程被打断,资产价格对投资以及投资对产出的传导受阻,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提振作用削弱,过剩流动性滞留资本市场,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的生成。鉴于此,中国应吸取教训,谨慎调控货币政策并且综合考量政策效果,合理防范资产泡沫膨胀以及积极引导创业、创新投资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法币改革前后中日间的博弈与较量——以国家货币主权为考察视角
    聂庆艳1 ,贺俊杰2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3): 36-43.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3.005
    摘要564)      PDF(pc) (1112KB)(262)    收藏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着力推进货币改革,维护国家货币主权。然而,这一改革却受到日本的阻挠。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对中国东北金融侵略,不断破坏中国货币主权。因美国收购白银所引发的白银风潮,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为应对危机,国民政府决定实施法币改革。出于策略方面的考虑,改革方案出台前对日严格保密。法币改革实施后,日本社会各界对此表示愤慨,认为此举是中国“抗日”的体现,于是,采用外交威胁、经济破坏、政治干涉等多种手段予以阻挠和破坏。对此,国民政府一方面坚持原则,坚定推进改革,一方面见招拆招,审慎应对。法币改革前后,中日间的博弈与较量,其实质是中国国家货币主权的维护与日本所谓“宗主权”之间的争斗。日本低估了国民党金融治理能力,错判了世界货币发展的趋势,最终在这场“货币战”中落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动态分析及其启示
    杨秋芬,姜凌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3): 44-51.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3.006
    摘要718)      PDF(pc) (1678KB)(520)    收藏
    2003年,日本政府提出“观光立国战略”,旨在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外国游客,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摆脱日本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的局面。在日本政府的努力下,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日本支柱产业之一。之后,日本政府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及本国 “少子高龄化”社会情况,先后多次调整观光立国战略发展规划,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由中央到地方、产学研一体化推进、自上而下的全民运动。在对日本观光立国战略背景及战略框架探讨的基础上,归纳、分析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动态发展主要层面特征,为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7.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的开国贸易思想
    许晓光 ,林同威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3): 52-58.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3.007
    摘要627)      PDF(pc) (1100KB)(295)    收藏
    近代日本在内忧外患之下,维持了两百多年的锁国制度逐渐走向崩溃,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日本的锁国体制的弊端,转而提倡开国贸易,以求发展国内经济,实现国家富强。其中,日本的传统思想家和启蒙思想家就开国贸易问题,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出现了思想争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8. 辽西马贼与日俄战争
    潘德昌,李月明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3): 59-63.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3.008
    摘要567)      PDF(pc) (1072KB)(600)    收藏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公然无视清政府的中立条款,大肆侵越中立区,以锦州为中心,招募、扶植辽西马贼,进行间谍破坏和袭扰俄军活动。辽西马贼的活动构成了日本对俄作战的第二战场,不但牵制俄军、打乱俄军的军事部署,而且还保证了日军的海上补给线。辽西马贼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胜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从明治立宪到民初立宪:宪法顾问有贺长雄的理论构想
    李超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3): 64-72.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3.009
    摘要456)      PDF(pc) (1135KB)(380)    收藏
    《观弈闲评》体现了宪法顾问有贺长雄对民初立宪的理论及政体构想,但背后蕴藏有更深层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他对民初立宪的种种设想,实际上不过是将民初立宪的政体参照视线,从共和制国家转移到君主制国家上,而且是将明治立宪作为效仿的对象。这些理论和原则,在他早年建构起来的宪法学理论体系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对应的原型,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他宪法学启蒙老师石泰因的理论学说中。由于明治立宪20世纪初以来的走向,愈来愈偏离他心目中的立宪期待,于是他将这套理论及政体构想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寄托在了民国初期立宪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谷崎润一郎对日本传统物哀美的继承与拓展
    雷芳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3): 73-80.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3.010
    摘要589)      PDF(pc) (1107KB)(366)    收藏
    谷崎润一郎身为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经历了早期从嗜虐与受虐中寻求痛切快感的一系列尝试后,中后期转向探索日本古典美和东方古典美。他耗尽十年心血翻译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沉浸于传统物哀的美学世界中,由此其大作《细雪》诞生。谷崎通过《细雪》继承并拓展了传统物哀美。没落贵族的悲凉,女性命运的不济,睹物伤怀的自然风情,无一不传承着平安时代的物哀美意识。同时,沿着情趣和构造的角度拓展了物哀美,创造了如艺术品一般外柔内刚的永恒女性并将其当作物哀美理念的感性显现;以生活定式的方式描写赏樱等活动,时间感、季节感以及希冀抵达古人审美境界的情愫凝结为程式化情趣,呈现为物哀美于现代的新面貌;发掘并拓展了物哀美的感受空间——阴翳,在明暗对比的幽暗世界中,交织着虚幻感、朦胧感和柔和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31. 盟国占领时期美国对日文化外交的滥觞
    田庆立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4): 1-9.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1
    摘要974)      PDF(pc) (965KB)(401)    收藏
    盟国占领时期的日美关系处于一种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特殊状态,美国基于自身国家战略利益的考量,在应对所谓共产主义势力威胁之际,为确保对日占领的顺利实施,也推行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文化外交举措,并为其后日美关系的顺畅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巩固和确保美国在占领时期的改革成果,洛克菲勒三世在访问日本后撰写的《美日文化关系报告书》,在战后日美关系的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报告书中规划的长远目标为推动美国对日文化外交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伊藤博文的政党政治观及其实践
    朱华进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4): 10-16.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2
    摘要671)      PDF(pc) (942KB)(326)    收藏
    “明治宪法之父”伊藤博文的政党政治观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即从最初的“政党邪恶观”到最终的“政党工具论”。这种转变是基于《明治宪法》颁布之后日本政党政治活动活跃这一前提。随着政党政治观的转变,伊藤在宪政实践上对政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从宪法颁布之初特意在宪法文本中避谈政党和对政党政治进行压制,到之后因政治需要对各大政党妥协,再到最后创建“政友会”。他的政党政治观和实践的转变对于近代日本政党政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3. 中日相互直接投资的特点及未来走势研究
    刘红1,侯振玲2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4): 17-25.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3
    摘要689)      PDF(pc) (2556KB)(421)    收藏
    中日两国都是资本输出大国,但两国的相互直接投资却呈现出规模相差悬殊、行业分布各有侧重、投资方式迥异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中日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引资政策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这些影响因素的改变,未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将在稳步增长中进行结构调整,由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以及非制造业转移。而中国对日直接投资则将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在增加对旅游、房地产等非制造业投资的同时,对制造业的投资也将呈增长之势。长久以来两国相互直接投资规模严重失衡的局面将得到一定的改观,两国间的相互直接投资或将迎来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34. 20世纪前期中国抵制日货运动经济效力的实像 ——以日本对华贸易为例
    王耀振1,2,马晓菲3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4): 25-35.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4
    摘要564)      PDF(pc) (1775KB)(264)    收藏
    抵制日货运动是萦绕于20世纪前期中日两国间长达三十余年的重要现象,但相应的研究尚存很大空缺,尤其是针对其经济效力的研究更为数寥寥。在中日两国学界针对抵制日货运动经济效力的研究中常见“一高一低”现象,即“高度评价”与“贬低评价”。“一高一低”两种声音均是基于短期或单次运动之经济效果而做出的评价,未能反映前后延续长达三十余年的抵制日货运动经济效力的整体面貌。以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日本对华贸易的整体进程为参照,旨在以日本对华贸易特别是对华输出为例探讨抵制日货运动经济效力的实像。研究表明,抵制日货运动的经济效力在短期与长期上呈现“一大一小”的现象,以及在不同商品上存在“或有或无”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清末维新派的明治维新论及其对日本研究的启示
    刘岳兵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4): 36-41.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5
    摘要694)      PDF(pc) (943KB)(467)    收藏
    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的明治维新论,虽然各有特征,但是也有其共同的理念,他们都将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动力归结为豪杰之士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因素,并强调养成这些因素之土壤无不与汉学有关。而且他们看到的多是中日文化相同的方面,尤其是中国优越于日本的方面,因此对于效法、学习日本的制度、语言都充满自信。这种“异中求同”的思维偏向阻碍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也造成了在效法日本过程中出现了“拟之也弥似,而去之也弥远”的现象。今天的日本研究,应该仍然重视“同中求异”,做到“诚求而善学”,才能真正提升日本研究的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36. 伊藤博文的清朝宪政认识
    陈伟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4): 42-49.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6
    摘要636)      PDF(pc) (955KB)(434)    收藏
    通过对戊戌变法运动的亲身考察,一方面,伊藤反对清朝改革急切冒进,主张进行合乎秩序、循序渐进之改革,希望清朝最终建立立宪政治;另一方面,伊藤认识到清朝多年之积弊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且处于列强环俟之中,面临列强瓜分之危机,改革之良机已错过,仅依靠腐朽的清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很难取得成功。伊藤对清政府建立立宪政治的前途抱持怀疑态度。清末新政之际,随着伊藤对清朝宪政运动的深入了解,他进一步认识到清朝建立立宪政治的困难性,深感清朝立宪政治的建立并非易事,受各种因素制约,成功可能性极小。甚至相反还会由此引起国内动乱或革命,导致政权倾覆。连日本亦受其波及,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日本“长寿社区营造”及其实践
    胡澎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4): 50-60.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7
    摘要589)      PDF(pc) (1008KB)(511)    收藏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长寿国家,凭借着75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的显著增加,进入了史无前例的超老龄社会。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应该是当老年人在健康、自立的时候,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凭借自己的经验、技术、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当他不能自理、需要照顾和护理的时候,能在社区就近接受护理服务。而这样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是需要建构的。文章从“长寿社区营造”视角,研究了日本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过程中,摸索应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养老护理需求的社区构建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日本医疗护理供给制度改革与医疗护理一体化
    田香兰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4): 61-68.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8
    摘要694)      PDF(pc) (966KB)(337)    收藏
    2025年,日本战后初期出生的人将进入75岁高龄期,医疗护理需求进一步增加。而应对2025年问题,日本政府陆续颁布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法》(2012年)、《综合确保地域医疗护理法》(2014年)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关联法》(2015年),对医疗护理供给体制进行改革,构建高效的医疗供给体制和地域综合护理体系,实现医疗护理一体化。千叶县柏市政府与UR都市机构(原日本住宅公团)、东京大学老龄社会综合研究机构合作,经过5年努力,以建设附带服务功能老年住宅为前提,将医疗、护理、预防、生活支援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向医疗护理一体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39. 日本老年贫困现状及应对措施
    丁英顺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4): 69-80.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9
    摘要675)      PDF(pc) (4607KB)(557)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贫困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人生的晚年,老年人很难改变他们在收入上、身体上的弱势地位,易陷入贫困状态。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已进入人口减少和超老龄社会。日本人口老龄化不仅意味着老年赡养负担的加重,而且也带来老年贫困问题。为应对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和老年贫困现象,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努力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其经验值得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40. 日本天皇慰灵外交范式探析
    吕耀东1,谢若初2
    日本问题研究    2017, 31 (5): 1-9.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5.001
    摘要651)      PDF(pc) (967KB)(293)    收藏
    在战后宪法体制下,日本天皇以象征身份依照国会决议处理一系列国家事务,其中以“国际亲善”为名的外交活动是其诸多国家事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慰灵外交则是在日本天皇诸多外交活动中所出现的一种新范式。这种外交范式不仅与日本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更体现着日本对外战略走向及国内政治生态风向。探讨天皇的慰灵外交范式的历史源流、目的、对象国选择以及和右翼势力关系等问题,可为进一步理解象征天皇制、日本对侵略战争态度及对外战略意图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