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8-25
    论著
    盟国占领时期美国对日文化外交的滥觞
    田庆立
    2017, 31(4):  1-9.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1
    摘要 ( 974 )   PDF (965KB) ( 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盟国占领时期的日美关系处于一种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特殊状态,美国基于自身国家战略利益的考量,在应对所谓共产主义势力威胁之际,为确保对日占领的顺利实施,也推行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文化外交举措,并为其后日美关系的顺畅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巩固和确保美国在占领时期的改革成果,洛克菲勒三世在访问日本后撰写的《美日文化关系报告书》,在战后日美关系的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报告书中规划的长远目标为推动美国对日文化外交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
    伊藤博文的政党政治观及其实践
    朱华进
    2017, 31(4):  10-16.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2
    摘要 ( 671 )   PDF (942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治宪法之父”伊藤博文的政党政治观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即从最初的“政党邪恶观”到最终的“政党工具论”。这种转变是基于《明治宪法》颁布之后日本政党政治活动活跃这一前提。随着政党政治观的转变,伊藤在宪政实践上对政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从宪法颁布之初特意在宪法文本中避谈政党和对政党政治进行压制,到之后因政治需要对各大政党妥协,再到最后创建“政友会”。他的政党政治观和实践的转变对于近代日本政党政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日相互直接投资的特点及未来走势研究
    刘红1,侯振玲2
    2017, 31(4):  17-25.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3
    摘要 ( 689 )   PDF (2556KB) ( 4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日两国都是资本输出大国,但两国的相互直接投资却呈现出规模相差悬殊、行业分布各有侧重、投资方式迥异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中日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引资政策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这些影响因素的改变,未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将在稳步增长中进行结构调整,由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以及非制造业转移。而中国对日直接投资则将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在增加对旅游、房地产等非制造业投资的同时,对制造业的投资也将呈增长之势。长久以来两国相互直接投资规模严重失衡的局面将得到一定的改观,两国间的相互直接投资或将迎来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20世纪前期中国抵制日货运动经济效力的实像 ——以日本对华贸易为例
    王耀振1,2,马晓菲3
    2017, 31(4):  25-35.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4
    摘要 ( 563 )   PDF (1775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抵制日货运动是萦绕于20世纪前期中日两国间长达三十余年的重要现象,但相应的研究尚存很大空缺,尤其是针对其经济效力的研究更为数寥寥。在中日两国学界针对抵制日货运动经济效力的研究中常见“一高一低”现象,即“高度评价”与“贬低评价”。“一高一低”两种声音均是基于短期或单次运动之经济效果而做出的评价,未能反映前后延续长达三十余年的抵制日货运动经济效力的整体面貌。以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日本对华贸易的整体进程为参照,旨在以日本对华贸易特别是对华输出为例探讨抵制日货运动经济效力的实像。研究表明,抵制日货运动的经济效力在短期与长期上呈现“一大一小”的现象,以及在不同商品上存在“或有或无”的特点。
    清末维新派的明治维新论及其对日本研究的启示
    刘岳兵
    2017, 31(4):  36-41.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5
    摘要 ( 694 )   PDF (943KB) ( 4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的明治维新论,虽然各有特征,但是也有其共同的理念,他们都将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动力归结为豪杰之士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因素,并强调养成这些因素之土壤无不与汉学有关。而且他们看到的多是中日文化相同的方面,尤其是中国优越于日本的方面,因此对于效法、学习日本的制度、语言都充满自信。这种“异中求同”的思维偏向阻碍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也造成了在效法日本过程中出现了“拟之也弥似,而去之也弥远”的现象。今天的日本研究,应该仍然重视“同中求异”,做到“诚求而善学”,才能真正提升日本研究的水平。
    伊藤博文的清朝宪政认识
    陈伟
    2017, 31(4):  42-49.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6
    摘要 ( 636 )   PDF (955KB) ( 4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戊戌变法运动的亲身考察,一方面,伊藤反对清朝改革急切冒进,主张进行合乎秩序、循序渐进之改革,希望清朝最终建立立宪政治;另一方面,伊藤认识到清朝多年之积弊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且处于列强环俟之中,面临列强瓜分之危机,改革之良机已错过,仅依靠腐朽的清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很难取得成功。伊藤对清政府建立立宪政治的前途抱持怀疑态度。清末新政之际,随着伊藤对清朝宪政运动的深入了解,他进一步认识到清朝建立立宪政治的困难性,深感清朝立宪政治的建立并非易事,受各种因素制约,成功可能性极小。甚至相反还会由此引起国内动乱或革命,导致政权倾覆。连日本亦受其波及,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动。
    日本“长寿社区营造”及其实践
    胡澎
    2017, 31(4):  50-60.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7
    摘要 ( 589 )   PDF (1008KB) ( 5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长寿国家,凭借着75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的显著增加,进入了史无前例的超老龄社会。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应该是当老年人在健康、自立的时候,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凭借自己的经验、技术、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当他不能自理、需要照顾和护理的时候,能在社区就近接受护理服务。而这样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是需要建构的。文章从“长寿社区营造”视角,研究了日本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过程中,摸索应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养老护理需求的社区构建的过程。
    日本医疗护理供给制度改革与医疗护理一体化
    田香兰
    2017, 31(4):  61-68.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8
    摘要 ( 694 )   PDF (966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日本战后初期出生的人将进入75岁高龄期,医疗护理需求进一步增加。而应对2025年问题,日本政府陆续颁布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法》(2012年)、《综合确保地域医疗护理法》(2014年)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关联法》(2015年),对医疗护理供给体制进行改革,构建高效的医疗供给体制和地域综合护理体系,实现医疗护理一体化。千叶县柏市政府与UR都市机构(原日本住宅公团)、东京大学老龄社会综合研究机构合作,经过5年努力,以建设附带服务功能老年住宅为前提,将医疗、护理、预防、生活支援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向医疗护理一体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日本老年贫困现状及应对措施
    丁英顺
    2017, 31(4):  69-80.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7.04.009
    摘要 ( 675 )   PDF (4607KB) ( 5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贫困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人生的晚年,老年人很难改变他们在收入上、身体上的弱势地位,易陷入贫困状态。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已进入人口减少和超老龄社会。日本人口老龄化不仅意味着老年赡养负担的加重,而且也带来老年贫困问题。为应对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和老年贫困现象,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努力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其经验值得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