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无” 的哲学的现代意义
花冈永子
2016, 30(1): 1-7.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6.01.001
摘要
(
766
)
PDF
(3433KB) (
3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世纪末,尼采曾预言之后的两百年期间,基督教的“神已死” 与虚无主义的出现。当今世界各个领域,皆呈现出一种“世纪末日”般的混乱状态,犹如尼采的预言。因此,文章首先站在宗教哲学的角度,探究当今世界各个领域走向混乱的根源究竟何在,进而论述由西田几多郎、久松真一、西谷启治所提出的“绝对无”“东洋的无”“空”的哲学在日本出现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日俄战争前黑龙会首领内田良平的开战策动
邵建国,姜瑛
2016, 30(1): 8-16.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6.01.002
摘要
(
807
)
PDF
(4415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俄战争之前黑龙会首领内田良平的开战策动,是战前大陆浪人影响日本政府外交决策的重要例证。内田的开战策动分4个阶段:第1阶段(1897年-1901年)内田四度潜入俄国,出于对俄国的危机感与对俄国国内矛盾的洞悉而强烈主张开战论,由此拉开了大陆浪人开战策动的序幕;第2阶段(1902年)内田良平及黑龙会伺国际局势而动,对俄国采取了绥靖与备战两手准备;第3阶段(1903年-1904年)因俄国拒绝履行从中国东北撤兵的约定,内田再度对俄国持强硬态度。向军部提议作战方略未获采纳后,内田转而为开战煽动舆论,同时在日俄战争媾和谈判时期与政府合作、缓和及引导民众舆论;第4阶段是朴茨茅斯媾和谈判时期,内田与其他对俄强硬团体逐渐划清界限,转而协助政府的媾和政策。
近代日本宪法学中的国体论流变
张东
2016, 30(1): 17-25.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6.01.003
摘要
(
755
)
PDF
(4023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日本的国体论包括神国思想、尊皇思想和伦理道德,与宪法解释密切相关。在明治、大正、昭和3个时期的主流宪法解释中,国体论发生流变,从纯粹法理上的天皇主权到日本独有的皇室尊严、忠君爱国等国民性,政治神学与伦理道德持续侵入世俗性权力体系,天皇拥有与日本民族永久同在、无可变更的统治权,而国民主体性则在此过程中逐渐被消解掉了。国体论在与宪法解释的互动变化中,最终也成为了法西斯统治的关键道具。
日本地名文化的特点
蔡凤林
2016, 30(1): 26-35.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6.01.004
摘要
(
779
)
PDF
(4089KB) (
4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表称地点的文化符号,地名中积淀、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识别、命名和用于交往的文化。不同民族区域内的地名一般是世居于此的民众以其语言命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等文化特质,地名的命名深深打上了其产生地的区域文化的胎记。但古代日本地名的表记是借用汉字或直接取汉语地名,表现出浓厚的汉字文化色彩。汉字创造了日本地名文化,没有汉字传入日本,丰富多彩的日本地名文化体系无法得以确立。
日本社会转型与青少年蛰居问题的演变
师艳荣
2016, 30(1): 36-46.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6.01.005
摘要
(
624
)
PDF
(5179KB) (
5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蛰居”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病理现象,是一种丧失社会行为、自我封闭的消极生活状态。在当代日本急剧的社会转型中,蛰居经历了从萌芽、增多到社会问题化的演变过程。青少年蛰居萌芽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后已步入富裕社会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伴随着大众消费社会的到来和“不登校”问题的凸显,蛰居现象不断增多。90年代,日本进入泡沫经济崩溃后面临全面转型的多元化时代,蛰居逐渐由隐性现象向显性社会问题转化。21世纪以来,随着“格差社会” 的出现及少子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愈演愈烈的蛰居现象已成为关系到日本社会未来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日本水俣病事件与环境抗争———基于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的考察
袁倩
2016, 30(1): 47-56.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6.01.006
摘要
(
811
)
PDF
(4936KB)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当前中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考察20世纪的日本环境抗争,既能够对当前中国环境治理提供借鉴意义,也有助于在理论上扩展社会运动研究。通过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熊本水俣病抗争事件,能够探讨政治机会结构变迁如何对环境抗争产生影响。基于对水俣病抗争的文献搜集与实地考察,将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水俣环境抗争分为“前抗争”阶段(1956年—1959年)、“政治机会结构扩张”阶段(1960年—1968年)和“抗争发展”阶段(1969年—1973年)。为何水俣病抗争从零散的地方暴力事件逐渐沉寂,继而在60年代末期逐渐兴起并产生全国范围的影响? 其中的重要机制在于20世纪60年代期间政治机会结构的扩张。政治机会结构的扩张从4个方面促进了水俣环境抗争的发展,它们分别是:抗争组织规模扩大、抗争议题上升、官僚系统内部分裂加剧、生态合题的重要性加强。
日军“造神者” 小笠原长生的军国文学和政治话语
杨凯
2016, 30(1): 57-70.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6.01.007
摘要
(
816
)
PDF
(7190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日军“造神者”小笠原长生的社会角色,特别是他作为拥有军事与皇族背景的军国主义政治文人属性进行了分析。小笠原利用自己经年所得的写作技巧,制造了一个糅合精致政治话语体系的军国主义文学世界,通过分析其结构和体系,可以一窥此类军国文人之政治思维的内核和矛盾之处。尽管小笠原以创造日军勇于赴死的神话著称于世,但深入其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一些对人性、信仰、权力与战争的思考,可以体味到在军国主义政治重压下一个军国文人的内心挣扎。
日语敬语在表现说话人“品位”方面的作用研究———以日剧中的人物对话为例
崔亚蕾
2016, 30(1): 71-80.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6.01.008
摘要
(
620
)
PDF
(4413KB) (
4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语中的敬语被普遍认为是“尊重他人”的表达形式,通过敬语的使用,可以区分对话双方的上下、亲疏远近、内外关系,也可以表现场面的郑重。现代敬语中已有很多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和研究,但是,敬语所表达的并不仅限于此,它还可以表现说话人自身的“品位”。文章在对有关先行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以近年来播放的日剧中人物的对话为例,通过对不同人物使用敬语情况的考察分析,发现敬语在表现说话人自身较高的品位和良好的涵养或是显示其身份和社会地位上确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